全国炒股配资
2025年7月16日,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内,一道刺眼的聚光灯打在特朗普的脸上。他手中紧握着一张照片,照片里是一个笑容灿烂的14岁男孩。这个孩子的母亲站在他身旁,泪水早已打湿了衣襟。
特朗普神情凝重地对镜头说:“我相信中国会把这些毒贩判处死刑的。”这句话像一颗炸弹,瞬间引爆了全球舆论场。
一场政治作秀的“悲情剧本”
特朗普的这番话并非凭空而来。美国芬太尼危机已经进入爆发期。根据美国疾控中心(CDC)的最新数据,2023年全美因芬太尼过量死亡的人数超过7.5万,占毒品致死总数的70%以上。
街头随处可见“芬太尼折叠”的身影——那些因过量吸食而身体扭曲、意识模糊的瘾君子,成了美国社会最刺眼的伤疤。
然而,特朗普的应对方式却显得格外“戏剧化”。他选择将一位少年的遗照作为政策背书,试图用受害者家属的痛苦唤起民众的共鸣。
这种“悲情政治”剧本并不陌生——从奥巴马到特朗普,再到拜登,美国政客们似乎总喜欢用“哭泣的母亲”来包装政策。但这一次,特朗普的表演多了个新角色:中国。
特朗普在签署《停止芬太尼法案》时,反复强调“中国必须承担更多责任”。他声称,中国的前体化学品流入墨西哥,再通过黑市进入美国,最终导致芬太尼泛滥。然而,这种说法与事实存在巨大偏差。
中国早在2019年就率先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管,堵死了相关化学品通过国际贸易渠道流入非法制毒领域的路径。美国缉毒局(DEA)的报告也显示,美国境内90%以上的芬太尼来自墨西哥,而非中国。
更讽刺的是,特朗普本人曾在2024年2月以“中国未兑现打击芬太尼承诺”为由,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0%关税。仅仅数月后,他又在白宫公开表示“中国一直在帮助我们”,甚至希望中国能“执行死刑”解决毒贩。这种前后矛盾的言论,暴露了其政策背后的虚伪性。
美国芬太尼危机的“内生性”根源
美国普渡制药
要真正理解这场危机,必须回到美国自身。芬太尼的滥用并非始于黑市,而是从医院的处方药开始。上世纪90年代,普渡制药推出阿片类止痛药“奥施康定”,并大肆宣传“疼痛是可治疗的疾病”。
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,医生们开始为慢性疼痛患者开具强效阿片类药物,而FDA(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)对药物成瘾风险的监管形同虚设。
老友记角色钱德勒·宾扮演着就因为早年吸食毒品去世,年仅54岁
马修的经历就是典型的缩影。这位原本健康的装修工因骨折接受了含芬太尼的止痛治疗,短短三周后便产生依赖。而当医生停止开药时,他被迫转向黑市,最终沦为瘾君子。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,而制药公司、医生和医保体系却始终未被追责。
美国芬太尼危机背后,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。医药行业在联邦游说支出中长期排名第一,远超石油和军工巨头。
美国医药行业利润巨大
制药公司通过贿赂官员、操控研究数据、游说立法,成功将阿片类药物塑造成“无痛生活”的必需品。与此同时,医保体系的漏洞让患者更容易获得处方药,而医院则因利润驱动鼓励医生开药。
这种“共谋”直接导致了芬太尼从医疗工具异化为毒品。当患者成瘾后,黑市需求激增,非法芬太尼的生产成本远低于合法药物,进一步加剧了滥用。
美国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禁毒法案,但执法力度却始终疲软。以旧金山为例,警方对芬太尼案件的查获率不足20%,而被判刑的毒贩多以缓刑或社区矫正为主。
如果说制药公司和政府是危机的推手,那么美国年轻人则是这场灾难的直接受害者。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,“嗑药”逐渐成为一种亚文化符号。
TikTok和Instagram上,一些网红通过分享“微剂量芬太尼”的体验,吸引青少年模仿。这种“时尚化”的传播方式,让芬太尼的危害被严重低估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美国年轻人对毒品的态度正在发生危险的转变。一些高校学生将芬太尼视为“提神药”,甚至将其与电子烟结合使用。
正在嗑药的美国女高中生
数据显示,18-25岁人群中,有超过15%的人在过去一年内尝试过阿片类药物,而其中约40%的人表示“只是为了体验快感”。这种“潮流化”的趋势,正在加速芬太尼的蔓延。
中美合作的“有限空间”
尽管特朗普将矛头指向中国,但两国在芬太尼问题上的合作仍有一定空间。2025年5月,中美在瑞士日内瓦达成协议,双方同意在未来90天内将关税税率大幅下调115%。这一举措被视为缓解贸易摩擦的尝试,也为禁毒合作创造了条件。
中国缉毒:全球独一份
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强调,芬太尼危机是美国自身的问题,但中方愿意通过情报共享、技术合作等方式提供支持。
事实上,中国在打击芬太尼非法流通上的努力已初见成效。根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,中国的整类列管措施使美国芬太尼价格短期内飙升,过量致死人数下降了20%-25%。
特朗普的“中国死刑论”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表演。通过高举受害者照片,他试图塑造自己“拯救美国”的形象,同时转移国内对医疗体系和制药公司的批评。然而,这种表演式的政策难以解决根本问题。
美国的芬太尼危机是一场系统性灾难,涉及医疗、法律、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。仅靠“执行死刑”或“加征关税”无法切断毒品供应链,更无法遏制资本与权力的共谋。正如一位美国缉毒局特工所言:“我们需要的不是替罪羊,而是彻底改革医疗体系和禁毒政策。”
面对日益严峻的芬太尼危机,美国社会需要一场深刻的反思。首先,必须切断制药公司与政客的利益链。这包括严惩普渡制药等企业,限制阿片类药物的处方权,并加强对FDA的独立监管。其次,需要建立更有效的戒毒体系,为瘾君子提供医疗和心理支持,而非简单地依靠惩罚。
美国还应正视毒品问题的全球化特征。芬太尼的泛滥不仅是中美之间的博弈,更是跨国犯罪网络的产物。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全国炒股配资,才能真正切断毒品的生产和流通渠道。
蚂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